你信中说“我曾经在心中尝试过喜怒忧惧的感情发生时即使特别生气
你信中说:“我曾经在心中尝试过,喜怒忧惧的感情发生时,即使特别生气,但是只要我们心中良心发现,就会慢慢缓和消解,或者把它遏止在最初发生时,或者在发作的过程中制止,或者在发生后才悔悟。但是良知好像经常在悠闲无事的地方主宰着人的感情,与喜怒忧惧好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为什么?”
你明白这一点,就能认识“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了,就能体悟到所发而中节之和感应相通的奇妙了。但是说“良知经常在悠闲无事的地方”,这话有毛病。良知虽然不会滞留于喜怒忧惧的感情之中,但喜怒忧惧也不会存在于良知之外。
三一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者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所戒慎恐惧:语出《中庸》。
你来信说:“先生昨天讲良知就是照心。我私下里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照心是人所用的功夫,就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也不忘时时检点、警戒自己的心,就好比是思想,而先生却把戒慎恐惧当作良知,这是为什么?”
能让人戒慎恐惧就是良知。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你信中说:“先生又说:‘照心非动也’,难道是因为它遵循天理而说它的静的吗?‘妄心亦照也’,难道是因为良知未尝不在妄心中,未尝不在妄心中明照,而人的视听言动能够不违背原则的,都是天理吗?既然说妄心,那么良知对于妄心来说就是照,而对于照心来说就是妄了。妄与息有什么不同?现在把妄心之照与至诚无息联系起来,我还是不明白,请先生再启发我一下。”
“照心非动”,是由于它发自心的本体天然的明觉,而不曾有动;有所动就是妄了。“妄心亦照”,是由于本体天然明觉未尝不在妄心之中,只是有所动罢了;无所动就是照了。说“无妄无照”,并非把妄心当作照心,把照心当作妄心。把照心当作照,把妄心当作妄,是仍然认为有妄心和照心相对存在。认为有妄有照,就是把妄心和照心视做两个心,一心分为两那么良知就停息了。认为无妄无照就是把心视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就不存在良知停息的情况了。
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者也,愈不可矣。”
- 胸口上的痣有什么含义?胸口长痣好不好[图]
- 跑姿不对全身受罪 有关正确跑步的知识大全[图]
- 二十八日吴军进入郢都按照官爵尊卑入住宫室子山住在令尹的宫里夫[图]
- 萃上兑()下坤()兑为泽坤为地有“泽上于地”之象泽水高于地必[图]
- 本卷收录的都是因果报应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动物和人一样有灵性不同[图]
- 你信中说“我曾经在心中尝试过喜怒忧惧的感情发生时即使特别生气[图]
- 曹真字子丹是太祖同族的侄子太祖起兵的时候曹真的父亲曹邵因招募[图]
- 走进紫禁城咸丰即位之初年方岁时值精壮之年到处逐艳评芳荒淫无度[图]
- 应侯说“郑人把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称为璞周人把没有风干的老鼠称为[图]
- 四是可辨名字正误唐代诗人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他们的名字在流传中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