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传》写得文辞华美,武帝看后非常满意。但是懿妃又无事生非:“李广如此勇猛善战、战功卓著却未能得以封侯,而且在战场上只让他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还有他自刎而死,这不是说朝廷逼害忠良吗?”她指责史稿有蔑视朝廷之嫌。
事隔不久,李陵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武帝盛怒之下,下令诛杀其全家。有一武将冒死求情,武帝也将其斩首。于是,文武官员没有人敢为李陵说话。武帝命令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
司马迁四处寻访,得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为国,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所属士兵的性命。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于是,他心里有了底,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决不让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
他的朋友就又提醒他,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他说:“先父在世,曾谆谆教诲我,史须采实,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怎么能违背父训和良知,不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呢?”
武帝看了司马迁的手稿之后,立刻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定为死罪。后来连同丞相在内的诸多大臣为司马迁求情,武帝才免去了他的死罪,但条件是要求司马迁用钱财或宫刑代替死罪。
可是,司马迁却一脸无奈:钱财——家徒四壁,没钱可用来抵罪;宫刑——士可杀不可辱,无法接受!他就只有等着被处死。
这天夜里,司马迁思前想后,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见父亲言之谆谆地对他说:“忍辱方能负重!我辈著史,只为传真相于后世。你如此撒手自去,谁能担著史之重任?”司马迁惊醒了,陷入了沉思……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著史须以事实为准”“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这是司马迁坚持的职业道德原则。为了实践这一道德原则,他忍辱负重,承受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耻辱和酷刑。一部《史记》,不仅记载了历史的真相,而且记载了司马迁的血泪心路,为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树立了一个楷模。
恶行,最终都将得以清算
李燮(公元者34—者86年),字德公,东汉汉中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人。灵帝时,拜安平相,复为议郎,迁河南尹。
李燮是谏臣李固的儿子。当初,李固罢官,自知不能免于灾祸,将三个儿子送回家乡。当时李燮才十三岁。李燮的姐姐文姬,贤惠有智,默然独悲,说:“李氏将面临灭门的祸患了!自太公以来,积德累仁,为什么却会如此呢?”然后她秘密地与二位哥哥谋划先将李燮隐藏起来,就说送李燮回京师,人们都信以为真。很快灾难发生,李固遇害,朝廷下达命令,让州郡逮捕李固的三个儿子。文姬就求告父亲李固的学生王成,说:“君执义先公,有古人之节。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王成被她的义节感动,于是带着李燮乘船顺着长江东去,在徐州隐姓埋名。李燮改名换姓做酒店的伙计,王成则在街上摆摊算卦为生。两人平时互不相认,只在暗中往来,相互照应。
十多年后,梁冀被诛除,于是大赦天下,李燮才得以回到家乡,为父兄服孝。
姐弟相见,悲感天地。姐姐训诫李燮说:“先公正直,为汉忠臣,而遇朝廷倾乱,梁冀肆虐,令吾宗祀血食将绝。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宜杜绝众人,勿妄往来,慎无一言加于梁氏。加梁氏则连主上,祸重至矣。唯引咎而已。”李燮认真地听从姐姐的教诲,谨言慎行。王成终老后,李燮以礼埋葬,感念旧恩,四季设位祭祀。